“中国法”硕士英文项目是北京大学法学院于2006年正式开办的针对国际学生及专业人士的中国法律教育项目,全部采用英文授课,属于法学硕士系列。 
 
      北京大学作为中国优秀的高等学府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教育传统,正在朝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进。作为北京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大学法学院创办于1904年,是中国具权威的法学教育机构。学院引领学术的前沿,同时关注社会变革,广泛开展同政府、商界、律师界的合作,提供政策建言和咨询意见。同时,学院积极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与世界各国的法学教育和法律专业机构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合作。 
 
      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国际间的法学教育与学术研究交流进一步深化,经济交往和贸易往来中的法律问题迅速增长,国际学生对中国的法律制度和法学教育也逐渐关注。北京大学法学院针对这一趋势,适时推出“中国法”硕士英文项目,利用长期积累的学术资源和教育经验,结合北京大学广泛的国际国内网络资源,开设全面系统的中国法律教育课程,培养能够掌握和运用中国法律的国际型专业人才。 
 
      “中国法”硕士项目课程由北京大学法学院的著名专家、教授负责讲授,针对国际学生及相关专业人士对中国法律的了解和需要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基于长期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所形成的经验,教授们将运用契合国际学生习惯的方法组织教学,包括案例分析和讨论课等形式,以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此外,著名学者和实务人士也将就中国法方面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题讲座。除涵盖大部分中国法律部门并侧重民商法律实务以外,项目还开设包括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内容的“中国概况”,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项目提供实践中国法律的机会,包括社会实践、在律师事务所等重要法律部门实习等,为学生在中国的就业和事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项目于2018年的计划招生人数在30名以内。学习期限1-2年。每位学生在学期间均有一位导师辅导其学习及学位论文写作。北京大学法学院的中国学生也将在生活上为学员们提供帮助。 
  
 
 
课程设置 
   
 秋季学期课程表: 
   
  
 
  
   
    | 课程名称 | 学分 | 
   
    | 中国司法制度 | 2 | 
   
    | 中国宪法和行政法 | 3 | 
   
    | 中国民法 | 3 | 
   
    | 中国公司法 | 3 | 
   
    | 中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 | 3 | 
   
    | 法律汉语 | 2 | 
   
    | 基础汉语 | 2 | 
   
    | 中国概况 | 2 | 
   
    | 社会实践 | 1 | 
  
 
 
  
 春季学期课程表: 
   
  
 
  
   
    | 课程名称 | 学分 | 
   
    | 中国知识产权法 | 3 | 
   
    | 中国合同法 | 2 | 
   
    | 中国外商投资法 | 3 | 
   
    | 中国民事诉讼法和仲裁法 | 3 | 
   
    | 中国经济法 | 3 | 
   
    | 中国的国际法理论和实践 | 2 | 
   
    | 社会实践 | 1 | 
  
 
 
 
    
 
  
 
 师资力量 
   
  
 
  
   
    | 白桂梅 | 教授 | 
   
    | 陈端洪 | 教授 | 
   
    | 陈若英 | 副教授 | 
   
    | 陈一峰 | 副教授 | 
   
    | 邓峰 | 教授 | 
   
    | 傅郁林 | 教授 | 
   
    | 高薇 | 副教授 | 
   
    | 葛云松 | 教授 | 
   
    | 郭雳 | 教授 | 
   
    | 贺剑 | 助理教授 | 
   
    | 金锦萍 | 副教授 | 
   
    | 江溯 | 副教授 | 
   
    | 凌斌 | 教授 | 
   
    | 刘燕 | 教授 | 
   
    | 刘东进 | 副教授 | 
   
    | 刘银良 | 教授 | 
   
    | 刘哲玮 | 副教授 | 
   
    | 楼建波 | 副教授 | 
   
    | 彭冰 | 教授 | 
   
    | 彭錞 | 助理教授 | 
   
    | 邵景春 | 教授 | 
   
    | 沈岿 | 教授 | 
   
    | 唐应茂 | 副教授 | 
   
    | 汪建成 | 教授 | 
   
    | 王锡锌 | 教授 | 
   
    | 阎天 | 助理教授 | 
   
    | 许德峰 | 副教授 | 
   
    | 杨明 | 副教授 | 
   
    | 张平 | 教授 | 
   
    | 张骐 | 教授 | 
   
    | 张千帆 | 教授 | 
   
    | 张雅利 | 讲师 | 
   
    | 章永乐 | 副教授 | 
   
    | 朱苏力 | 教授 | 
  
 
 
 
    
 
  
 
 申请条件 
 
 1.40岁以下的非中国籍人士; 
 
 2.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与北京大学规章制度,尊重中国人民风俗习惯; 
 
 3.具有法律本科学士以上学位;或具有本科学士学位并有法律从业经验; 
 
 4.托福考试高于90分,或雅思考试高于6.5分。雅思写作部分不低于6.5。来自母语为英语的国家或者大学教育完全由英语教学的申请者无须提供英语考试成绩; 
 
 5.身体健康。 
   
 
 
申请材料 
   
 申请者应提交如下材料(所有的材料均使用英文撰写,如果无法提供英文的,请附官方英文翻译): 
   
 
 (1) 北京大学留学生申请表(研究生);申请者请登录
 
www.***填写申请表,在网上提交,并将申请表打印件贴照片后同其他材料一并邮寄提交。 
 
 (2)大学及以上学历的成绩单(原件); 
 
 (3)高学历、学位证明文件; 
 
 (4)两封教授或者副教授的推荐信(原件); 
 
 (5)个人陈述(800字左右); 
 
 (6)个人简历(附彩色照片,汉语水平证明) 
 
 (7) 托福或雅思考试的成绩单复印件; 
 
 (8) 有效护照的复印件(护照为普通护照)。 
   
 
 
申请费 
   
 金额:800元人民币(网上提交)。 
   
 
 
申请材料寄到如下地址
 : 
   
 中国北京大学法学院凯原楼107室中国法硕士项目办公室,100871 
   
 
 
截止日期 
   
 申请的截止日期为2018年3月31日。所有的申请材料需在完成网上申请后,将要求的纸质材料在截止日期前邮寄到中国法硕士项目办公室。 
   
 
 
资格审查: 
   
 “中国法”硕士英文项目办公室根据规定条件对申请者进行资格审查。 
   
 
 
录取决定 
   
 招生委员会将根据申请材料进行考核,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报学校审批。录取通知书将于2018年6月下旬发出。 
   
 
 
入学时间 
   
 2018年9月。具体入学时间将在录取通知书中告知。 
   
 
 
学分和论文要求 
   
 本项目要求至少修36学分的课程,包括所有的必修课。 
   
 
要获得本项目的学位,学生应通过所有课程的考试,完成毕业学位论文(必须是与中国法律相关的题目)并通过论文答辩,论文字数在12000到20000字,用中文或者英文写作。如用英文写作,应当用汉语撰写8000字的论文摘要。 
   
 
经过北京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后,可以获得法学硕士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学费 
   
 本项目学费为十六万元人民币。学费以人民币缴纳。 
   
 
 
食宿安排 
   
 学生自己承担食宿及费用。北京大学法学院也可协助学生联系住房。 
   
 
 
奖学金 
   
 
 1.  中国政府来华留学卓越奖学金 
 
 2.  中国政府奖学金 
 
 3.  北京市政府奖学金 
 
 4.  北京大学法学院优秀留学生奖学金 
   
 
 
图书馆和网络设施 
   
 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和电子资源获得大量的法律研究资料。如Lexis-Nexis、 Westlaw等法律数据库均可在法学院的图书馆内得到利用。 
   
 
 
联系方式 
   
 网址:
 
***.***.cn电子邮箱: llmpku@***.cn 
 
电话:(8610) 62751699传真:(8610) 62756224 
 
地址:中国北京大学法学院凯原楼107室“中国法”硕士英文项目办公室 
 
邮编: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