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体育学院面向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 一、考生报名资格: 1.所持身份证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港澳地区考生,持香港或澳门永久性居民身份证和《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台湾地区考生,持在台湾居住的有效身份证明和《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 2.报考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硕士生)须具有与内地(祖国大陆)学士学位相当的学位或同等学历。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生)须具有与内地(祖国大陆)硕士学位相当的学位或同等学历。 3.品德良好、身体健康。年龄一般在四十五岁以下。 4.有两名与报考专业相关的副教授以上或相当职称的学者书面推荐。 二、报考类别与学习年限   1.报考类别:全日制研究生在学期间相关收费标准和待遇与内地(祖国大陆)研究生相同,学费全日制硕士8000元人民币/年;博士10000元人民币/年;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学期间按有关规定收取学费等相关费用。 2.学习年限:硕士学习年限2-5年;博士学习年限为3-6年。 三、奖学金: (1)名额:以当年评选要求名额分配为准; (2)奖学金标准;硕士:一等10000元/年、二等7000元/年、三等5000元/年;博士:一等15000元/年、二等10000元/年、三等7000元/年。 四、报名手续: 面向港澳台地区研究生招生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所有参加港澳台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生均须进行网上报名,并现场确认网报信息和缴费。 1.网上报名要求: (1)网上报名时间:2017年12月1日至12月15日,全天24小时接受网上报名。 (2)考生应在规定报名时间登录(网址为http://www.***.cn/) “面向港澳台招生信息网”浏览报考须知,并按要求报名并上传电子照片。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报信息。逾期不再补报。 (3)考生报名时只填报一个招生单位的一个专业。 (4)考生应按要求准确填写个人网上报名信息并提供真实材料。考生因网报信息填写错误、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2.现场确认要求 (1)所有考生均应按报考点要求对报名信息进行现场确认,确认时间以考点时间为准,请查看考点通知。 (2)考生现场确认时应按规定提交本人网上报名编号、有效身份证件、学士学位证书或硕士学位证书(应届毕业生可于录取前补交,但须提交应届在读证明原件)或同等学历文凭,由报考点工作人员进行核对。 (3)考生应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和电子照片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报名信息经考生确认后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4)考生应按报考点要求缴纳报考费。 (5)报考点打印《考生报名信息确认表》,考生签字确认后交报考点留存。 (6)考生应按报考点要求提交相关报名材料副本。 五、现场确认与初试地点 受教育部委托,下列4个报考点负责港澳台研究生报名和初试地点。   1.北京: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5号 电话:(010)68945819,图文传真:(010)68945112 2.广州:广东省教育考试院 地址:广州市中山大道69号 电话:(020)38627813,图文传真:(020)38627826 3.香港:京港学术交流中心; 地址:香港北角英皇道83号联合出版大厦14楼1404室   电话:(00852)28936355,图文传真:(00852)28345519 4.澳门:澳门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 地址:澳门罗理基博士大马路614A-640号龙成大厦5-7楼 电话:(00853)  28345403,图文传真:(00853) 28701076 六、初试时间:2018年4月14日至15日。时间以北京时间为准,上午9:00-12:00,下午14:30-17:30。考试时间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安排在4月15日9:00-15:00进行。 七、复试事项:以上海体育学院研究生处网页通知公告栏公布的通知为准。 八、录取 录取名单将上报教育考试院及相关部门,2018年7月将录取通知书直接寄发录取考生本人。新生报到时,我院将对新生入学资格进行复查,不符合入学条件者,取消入学资格。 九、注意事项 1.请考生随时关注上海体育学院研究生处网页(http://yjsc.***.cn/)资讯的相关考试信息。 2.希望报考博士研究生的考生在报考前与所报考导师取得联系。 3.我院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辅导班。 4.学校地址:上海市杨浦区清源环路650号 联系部门:研究生处招生办公室,电话021-51253164邮编:200438   十、招生学科专业目录、导师 1.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所属学院  | 专业代码  | 专业名称  | 方向序号  | 专业方向  | 导师姓名  | 拟招收人数  |  体育教育训练学院  | 040303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1  | 体育教学训练一般理论与实践  | 王德新  | 1  |  2  | 学校体育教育  | 毛丽娟  | 1-2  |  3  | 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  | 马海峰  | 1  |  4  | 学校体育与青少年体育行为  | 邵斌  | 1  |  5  | 运动与健康促进  | 王兴  | 1  |  6  | 适应体育理论与方法  | 吴雪萍  | 1-2  |  7  | 体育教育训练理论与方法  | 张庆文  | 1  |  8  | 体能训练的理论与方法  | 高炳宏  | 1  |  9  | 人体运动的动作和能量代谢  | 黎涌明  | 1-2  |  10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丁海勇  | 1  |  11  | 体育教育训练理论与方法  | 蔡玉军  | 1  |  12  | 运动与健康促进  | 刘阳  | 1-2  |  13  | 体育教育与训练  | 王红英  | 1  |  14  | 学校体育与儿童青少年体质  | 唐炎  | 1-2  |  15  | 体育教育  | 王丽娟  | 1-2  |  16  | (足球)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  | 龚波  | 1-2  |  17  | 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  | 吴瑛  | 1-2  |  18  | 学校体育  | 舒盛芳  | 1-2  |  19  | 乒乓球运动  | 施之皓  | 1  |  20  | 体育教育与身体文化  | 李有强  | 1  |  武术学院  | 040304  | 民族传统体育学  | 1  | 武术文化与社会,武术表演  | 戴国斌  | 1-2  |  2  | 民族传统体育历史与文化  | 郭玉成  | 1-2  |  3  | 武术教育研究  | 赵光圣  | 1  |  运动科学学院  | 040302  | 运动人体科学  | 1  | 运动免疫学  | 陈佩杰  | 1  |  2  | 运动与技能代谢评定  | 高炳宏  | 1  |  3  | 运动与健康促进  | 庄洁  | 1-2  |  4  | 身体活动/运动与健康促进  | 曹振波  | 1-2  |  5  | 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  | 张春华  | 1  |  6  | 运动与骨质疏松、传统康复的基础与临床  | 邹军  | 1  |  7  | 运动与代谢性疾病  | 刘宇健  | 1-2  |  8  | 运动与脑健康  | 娄淑杰  | 1  |  9  | 运动与健康促进  | 王茹  | 1-2  |  10  | 运动干预对代谢性疾病发生机理的理论与实践  | 常波  | 1  |  11  | 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  | 赵杰修  | 1  |  12  | 反兴奋剂研究  | 陈佩杰  | 1  |  13  | 运动生物力学  | 刘宇  | 1  |  14  | 运动生物力学  | 闾坚强  | 1-2  |  15  | 运动生物力学  | 傅维杰  | 1  |  16  | 运动生物力学  | 毛德伟  | 1  |  17  | 运动认知理论与方法  | 周成林  | 1-2  |  18  | 运动技能控制的神经心理机制  | 张剑  | 1-2  |  19  | 运动信息认知加工  | 李安民  | 1  |  20  | 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  | 任杰  | 1  |  0403Z5  | 运动康复学  | 1  | 运动系统疾病的康复  | 陈佩杰  | 1  |  2  | 传统康复理论与治疗  | 邹军  | 1  |  3  | 运动缓解成瘾的机制  | 周成林  | 1  |  4  | 运动与脑健康  | 娄淑杰  | 1  |  5  | 运动神经肌肉控制  | 王琳  | 1-2  |  6  | 运动康复  | 韩甲  | 1  |  7  | 运动心肺康复  | 吴卫兵  | 1  |  8  | 运动康复  | 侯晓晖  | 1  |  0403Z2  | 体育工程学  | 1  | 体育工程  | 刘宇  | 1-2  |  经济管理学院  | 0403Z1  | 体育管理  | 1  | 体育经济与管理  | 曹可强  | 1  |  2  | 体育管理  | 刘东锋  | 1  |  3  | 体育管理  | 刘兵  | 1-2  |  4  | 体育产业经营管理  | 李海  | 1  |  5  | 体育产业  | 黄海燕  | 1-2  |  6  | 体育组织管理  | 董传升  | 1  |  7  | 体育产业管理  | 张瑞林  | 1  |  体育休闲与艺术学院、体育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  | 040301  | 体育人文社会学  | 1  | 体育伦理与管理  | 龚正伟  | 1-2  |  2  | 休闲与体育旅游  | 董二为  | 1  |  3  | 公共体育管理与政策研究  | 卢文云  | 1-2  |  4  | 全民健身与社会发展  | 郑家鲲  | 1  |  5  | 体育历史与文化  | 郑国华  | 1-2  |  6  | 体育运动与社会发展  | 郭修金  | 1  |  7  | 冰雪运动发展  | 阚军常  | 1  |  8  | 体育旅游  | 李海  | 1  |  9  | 体育新闻传播  | 杜友君  | 1  |  
  
*导师的情况介绍见网址(http://yjsc.***.cn/jjlhh/jjlhh41.htm) 
 
2.博士各专业考试科目内容   
  
序号  | 专业 代码  | 专业名称  | 外语  | 科目一内容  | 科目二内容  |  1  | 040303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1001英语  | 2301运动生理学  | 3301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理论   |  2  | 040304  | 民族传统体育学  | 2301运动生理学  | 3401武术理论  |  3  | 040302  | 运动人体科学   | 方向序号1-16:2201解剖学(含运动解剖学)   方向序号17-20:2301运动生理学  | 方向序号1-16:3201生理学或3204运动生物力学或3205生物化学 方向序号17-20:3203心理学(含运动心理学)  |  4  | 0403Z5  | 运动康复学   | 2201解剖学(含运动解剖学)  | 3209运动康复综合  |  5  | 0403Z2  | 体育工程学  | 2201解剖学(含运动解剖学)  | 3206体育工程综合 或3204运动生物力学  |  6  | 0403Z1  | 体育管理  | 2101社会学  | 3501管理学(含体育管理)  |  7  | 040301  | 体育人文社会学  | 2101社会学  | 01-08方向:3101体育理论   09方向:3102体育新闻传播  |  
  
  
3.博士各专业初试大纲(不排除超出该范围的可能) 
1001英语:大学英语六级及以上水平 
2301运动生理学:骨骼肌机能;血液循环;呼吸;能量代谢与体温;本体感觉器官和前庭位觉器官的功能;神经系统的功能;内分泌机能;运动技能的形成;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原则;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规律;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高原环境与运动能力;运动处方的生理学基础。 
3301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理论:体育教育理论和运动训练理论各占50%的比重,体育教育理论和运动训练理论的考试大纲分别如下: 
体育教育理论:中外学校体育发展史;体育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原理;体育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原理;国外学校体育及学校体育热点问题研究;《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及热点问题研究。 
运动训练理论: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概述;运动员培养系统;运动训练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运动训练中的一般原则和专门原则;以训练小周期为基础的运动训练安排;运动训练的方法与手段;运动员的体能与体能训练;运动员的技战术能力与技战术能力训练;运动员的智力与心理训练;运动训练过程监控的理论与方法;各单项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各单项运动各周期的训练课计划的制订。 
3401武术理论:武术基本理论,武术技术体系与技法;武术历史发展;武术文化与传播;武术教育与教学;武术训练与竞赛;传统体育养生与健康;民族民间体育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研方法;民族传统体育热点问题。 
2201解剖学(含运动解剖学):运动解剖学部分:以骨、关节、肌肉的机能特征为主线,结合运动训练实践及运动损伤予防阐述其结构、变化及机理;系统解剖部分:结合运动能力的提高及健康促进阐述人体各器系基本结构、变化及机理;《运动解剖学》结合其他学科研究的现状、方法、存在问题及展望。 
3201生理学:生理学研究任务、机体生理机能调节方式;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血液循环;呼吸;能量代谢与体温; 尿的生成;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本体感觉器官和前庭位觉器官;神经系统的功能;内分泌;雄、雄激素的分泌与生理作用。 
3205生物化学:蛋白质、核酸的结构与功能;酶;糖代谢、脂类代谢及氨基酸代谢;生物氧化;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DNA的生物合成;RNA的生物合成;蛋白质生物合成;基因表达调控;基因重组与基因工程;维生素与微量元素;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 
3204运动生物力学:人体运动的运动学;人体运动的动力学;肌肉力学与肌力训练的生物力学;生物力学研究方法与测量技术(运动学测量、动力学测量、人体测量、肌电图测量);动作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运动损伤的生物力学分析。 
3203心理学(含运动心理学):认知心理、情绪心理、个性心理、心理测量与评价、社会心理、心理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等;体育运动中认知加工理论与方法;体育运动中注意理论与方法;体育运动心理状态理论与方法;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理论与方法;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理论与方法;心理技能训练理论与方法;心理技术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与评价方法。 
3209运动康复综合:针对人体不同功能障碍的康复评定方法;常见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康复评定;不同运动疗法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基础,以及针对常见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运动损伤的发生机制与康复治疗。 
2101社会学:社会学的概念及学科特点;社会学的方法论;社会学的代表性理论及人物;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个体、角色、社会化、社会互动;组织与群体;社区;社会设置;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文化(传媒、日常生活、休闲娱乐、健康等);社会失范、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治理;社会变迁、社会转型(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等);中国社会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学。参考书目: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版 
3501管理学(含体育管理):知识点重在考查考生对管理学基础知识掌握和体育管理实践分析,要求考生懂管理知识,会识别、应用、分析和解决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体育管理现象、矛盾和问题。考核内容:管理概念、管理对象与性质、管理思想及发展、管理基本原理、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管理方法和具体职能等。考点(考试内容不仅限于以下考点):体育管理基本概念、对象与方法;管理理论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我国体育管理实践、改革、发展与创新;体育现象的管理学解释;国内外体育管理比较;体育管理案例分析;体育管理政策解读等。考核评分:管理学基础知识考点占50%;体育管理的实践与应用占50%。参考教材(考点内容不限于以下教材):1、周三多等.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五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张瑞林,秦春林.体育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3101体育理论:体育的基本概念;体育简史(欧美国家体育发展史、中国体育发展史);体育的构成要素;体育的社会设置;体育与人;体育与社会;体育功能;体育的基本领域;奥林匹克运动;体育文化;体育社会热点问题与体育治理;体育工作;体育公共政策。参考书目: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体育基本理论教程》。 
3102体育新闻传播: 
体育新闻传播考纲(50%):体育精神传播路径研究/体育媒体从业者素质培养研究、乒乓球国际影响力提升研究、体育媒介经营管理研究、乒乓球国际影响力提升研究、体育节目传播样态研究、体育新媒体研究、体育传播与全民健身、体育视频制作与传输研究、体育VR研究。 
新闻传播考纲(50%):传统媒体改革与转型研究、新媒体舆情研究、数字媒体发展研究、媒体融合中的传播内容创新研究、自媒体传播特性研究、健康传播研究、新形势下宣传工作研究、国际传播研究、视频创作研究、语言与艺术传播研究。  |